专家观点|孙中东:社交金融对银行互联网运营的启示
- 发布时间:2016-08-05
- 来源:
- 大 中 小
- 打印
社交金融这个新名词,自从微信红包横空出世后便引发了舆论的广泛关注。社交是人类最重要的社会行为,社交的本质是交流和沟通,而金融是人类最重要的经济活动,其本质是信用和价值的流通。社交金融有机地将二者合二为一,把社交精神与互联网金融思维高度紧密结合。
文/孙中东,上海华瑞银行副行长兼首席信息官
社交金融颠覆了我们的生活习惯,其实质是打破了传统金融的信息不对称,做到了金融脱媒;社交金融是去中心化的金融模式,它实现了高效率、低成本、人人平等的普惠金融。
近年来,伴随智能终端的快速普及,以及4G高速网络的覆盖,移动互联网时代已然来临。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后,社交网络进一步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并且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效率都大幅地提高了,社交已然成为了一种生活习惯,所有的信息都在社交网络上面快速地传播,许多商业模式与社交网络结合在一起都摩擦出了火花。社交金融即是其中之一,它将社交元素与互联网金融有机的结合,实现了对传统金融的突破。比如基于社交属性的付款,它把整个付款行为植入到社交互动中去,这样大家就可以边对话边完成金融行为,这是最高效的金融方式。当然,社交金融还有很大的想象空间,结合一些特定的场景会有爆发性的增长。
社交作为互联网最大的用户入口,提供了丰富的场景以及想象空间,社交金融是未来银行转型必抢的一块蛋糕。
社交金融的价值
社交金融带来的价值是显而易见的,首先是“大数据”:所谓“银行的未来看零售”,消费信贷会是金融机构往“普惠金融”发力的重点方向。可在如今的消费信贷市场,依赖现有的征信模型我们很难对个人用户的信用情况进行精准评估,但是社交网络上却拥有每一个用户最全面的数据。经统计,普通人每天几乎一半时间都花在社交网络上面,通过你在社交网络上面的各种行为,进行深度挖掘,基于大数据的技术就可以构建一个全新的社交征信模型,这样与传统的征信模型形成互补之势可极大提升金融机构的竞争力,同时可以有效掌握客户消费习惯,进而在此基础上开发出独具特色、垂直细分的产品,为客户提供精准营销和特色金融增值服务。
移动互联网时代,社交成为维系用户黏度的“杀手锏”,社交金融未来发展前景会非常广阔。银行抢先布局移动领域,成为社交金融的先驱,可为银行运营发展战略提供几大帮助:
1. 树立鲜明的品牌形象;
2. 利用互联网渠道降低运营成本;
3. 降低业务门槛;
4. 利用互联网思维改变服务模式;
5. 线上线下多渠道协作。
社交平台的运用
社交金融的成功迫使银行客户营销和服务进入“移动社交化”时代。银行应着重在用户投入时间的地方与用户互动,贴身提供便利的服务抓住痛点。银行为了提高客户粘性,应有针对性地对不同的社交平台部署定制服务和产品,覆盖所有的对象用户以及所有的业务类型。针对媒体型的社交平台,应偏重考虑银行服务的舆情监测、数字营销、客户关系管理。
通过舆情监测,可以及时了解银行在公众中的服务形象,迅速对用户提出的问题作出反应,缓解公关危机提升品牌形象;通过社交媒体的用户管理,银行还可以了解到用户的社交关系、用户的行为、喜好,丰富银行客户数据,从而对用户进行更好的分类,以便开展精准营销和服务。针对“微信”等强社交关系平台,应借助微信开放平台提供智能客服和丰富的业务功能,创新银行服务模式,同时为银行节省大量的客服运营成本和短信费用。
社交产品的优化
微信的“圈子”更趋于大众化,而银行更加注重垂直的“圈子”,针对细分客户提供定制化的产品,要具备明确的市场定位,能够准确的把握用户的痛点。
银行社交产品应重点优化这几方面:
1)在提供点对点即时通讯功能之外也配有朋友圈这种熟人深度社交服务。用户可以通过这些功能进行沟通、信息分享。
2)公众号的设置也是必不可少,可以将银行产品或服务分类开设公众号或是“玩”的要素开设金融趣味公众号,以社交为金融服务的载体,达到深化金融服务的效果,实现用户粘度和活跃度的提升。
3)O2O拓展业务和服务,利用智能设备的定位功能,方便用户在理财的同时进行移动消费,满足用户多元化的需求。
4)私人专属的增值服务,包括个性化理财计划、丰富的信息服务与交易功能、营销宣传等多项服务。
向互联网化经营转型
可以通过几个思路推进传统金融机构互联网化经营转型:
一:产品以客户导向,体验至上
以社交金融为代表的移动互联网产品,继承了“体验至上”原则,将产品的设计理念植入客户的日常生活场景,并尽力提供简明的操作流程,是以客户需求为中心对金融产品和服务流程的移动互联网式解读和重构。一是应用场景化,将社交和金融服务合二为一,同时满足客户社交与支付的需求,实现了基于社交场景的金融消费无缝植入,客户体验佳。二是流程线上化,全部流程都可在线实时完成,契合客户网络生活习惯,操作便捷。三是使用便捷化,操作流程简洁明了,容易上手,避免复杂操作的客户流失。传统金融机构应借鉴互联网公司“体验为王”的思路,打造“接地气”的产品,将互联网思维贯穿始终地创新,开辟场景化、人性化、定制化、多样化的发展新路,将互联网思维与传统金融服务深化融合,加强互联网营销方面的创新力度和技术力量,加快向移动互联网结构转型。
二:主推社交电子化渠道,走线上线下结合O2O模式
传统金融机构以物理网点为主的营销渠道在互联网时代显得竞争力不足,面对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发展趋势和客户特点变化,在社交端的嵌入式服务和营销做的很不到位。
互联网时代流量为王,社交牢牢占据了流量入口的有利位置,抢占社交入口是布局互联网金融的必由之路。金融产品与服务应紧密契合客户日常社交生活应用场景,培养优质的客户群体和良好的习惯基础。随着越来越多的客户开始应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甚至是可穿戴设备进行金融产品交易,借助社交渠道进行产品线上运营将成为银行创新的热点。
社交聚集效应的日益凸显,成为了互联网企业拓展金融业务的桥头堡,依托社交的“粉丝经济”进行小额支付、理财营销和消费信贷等产品,对传统金融机构形成巨大冲击。当客户对互联网平台的粘性进一步加强,就逐渐割裂了对银行的依赖与联系。
传统金融机构应加大移动社交等新兴电子渠道的资源投入,加快线下产品线上化部署和整合,把金融场景植入社交互动的环节中;运用互联网思维的协作精神,打破部门、条线分割导致的产品单打独斗以及内部消耗,做好产品创新和营销,实现全渠道协同发展,满足客户多元综合化需求。
三:产品宣传与时俱进,重视IT技术使用
传统金融机构对于微信等新兴渠道资源投入不足,更缺乏针对性的营销。此外,传统金融机构往往更加关注高净值客户,忽视数量庞大的长尾客户。互联网公司凭借IT技术优势,采用云计算、大数据处理等技术,对客户浏览记录和交易数据进行深度挖掘,解析其金融需求、行为模式、兴趣爱好和风险偏好,并通过网络实现差异化的产品定向推送和精准营销。传统金融机构也应跟着风向变化,做好客户行为的大数据分析,加大社交渠道的资源投入力度,并开展差异化的产品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