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春晓:信息时代的商业变革、视野和想象
- 发布时间:2016-09-19
- 来源:微信号“阿里研究院”
- 大 中 小
- 打印
○ 以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极大地拓展了人们的视野和对未来的想象。没有新的视野,不了解在新的视野中出现的新的东西,那么,你所有的思考都会找不到根基,找不到北。
○ 信息时代,以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催生了数据、信息和知识的大爆炸,晚辈拥有的知识可能超过长辈,知识传递方向开始出现大转折,在许多方面,长辈要向晚辈学习,人类正在进入后喻文化时代。
○ 随着世界的巨变,原有的许多理论特别是应用性理论开始失效,迫切需要新的概念、新的观点和新的理论。但是,这些新冒出来的理论、观点和概念哪些可以成立、有效甚或“一统江湖”呢?不清楚。这是目前面临的理论困境。
○ 尽管有了近20年的成长,但电子商务刚刚开始,如果说电子商务有10步好走,现在才走了一两步而已。如果你只是把互联网当成买卖东西的渠道,那么电子商务占比确实不太低了。但如果你把互联网看成是对整个世界的彻底改造,那么这个改造才刚刚开始,还会出现很多很多令人惊奇和惊喜的东西。
○ 信息生产力所带来的变化,以及推动信息经济发展的动力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新基础设施(云网端)、新要素(数据)和新结构(大规模协作)。
○ 最应该做的是把互联网“+”在脚下,把互联网当作基础设施。互联网是一片新大陆,会孕育、催生和带来新的主体、新的模式、新的生态、新的治理模式和新的文明,这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是一个道理。
○ 我相信,在对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影响的深度和广度上,十多年前开始的这场以互联网变革为核心的边缘革命2.0,超过三十年多前开始的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边缘革命1.0。
○ 世界比我们感知和想象的大得多太多太多,但我们却被束缚住,不仅被有限的感知束缚,更被有限的认知和知识束缚——只看到也只愿意看到自己愿意看到的东西。
○ 如果仅从今天的角度看明天,仅基于今天的资源、流程、组织和理念去考虑明天,那很容易被今天的东西束缚住,结果往往只是在今天的基础上做些微小改进。如果你能跳出束缚,以更大的想象打破既有范式,以对后天的想象重构明天,情况就会大不一样。
文 | 梁春晓(阿里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信息社会50人论坛成员、中国信息经济学会常务理事)
世界很乱,但很精彩
这些年“乱象”丛生,原有的企业、模式、规则、体制和理论,甚至人的生活和生存都面临巨大的挑战和变革:
• WhatsApp被Facebook以190亿美元市值收购,仅有55名员工,单个员工市值高达3亿多……
• 阿里云计算+美的空调……还会“+”什么呢?
• 淘宝村,农村电子商务,新农人……
• 新网商:越来越多的85后、90后年青人,没有什么生意经验,只是凭借对数据和互联网的感觉和熟悉,几年内就超过了许多经验丰富的商人……
• 从IT时代到DT(Data technology)时代:从控制到激活,从机械到生态,从简单到复杂,从集中封闭到分布开放……
世界正在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
这样的时代,最需要看到的是,以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极大地拓展了人们的视野和对未来的想象。没有新的视野,不了解在新的视野中出现的新的东西,那么,你所有的思考都会找不到根基,找不到北。
“双子星座”
全球互联网分布图中的每一个点代表一个网站,点的直径代表网站的规模和它拥有的客户的数量,不同颜色代表不同国家。
图上有两种颜色比较突出:一种是黄色,一种是蓝色,黄色代表中国,蓝色代表美国。有个说法:全球互联网基本上是中美两国的“双子星座”。这是2014年8月的图,现在的情况当然又不一样了,相比之下,黄点会越来越多,黄点的直径也会越来越大。这样的全球互联网格局,不要说十年前,就是在五年前也很难想象。那时中国互联网与美国的差距比现在要大很多。
关于未来,我们其实知之甚少。倒退10年,对于今天影响互联网的一些关键技术和因素比如云计算、大数据等,人们几乎一无所知,或者还很边缘。对于未来10年,我们真的有把握、有信心预测吗?难。唯一可以肯定的是,未来10年,技术进步和演进会进一步加速,世界的变化将越来越超出人们现有的视野。
后喻时代
这是2014年8月英国做的调查。如果说上面那张图是关于空间的,那么这张图就是关于时间的。这个调查是想了解这样一个问题:哪个年龄段的人群对数字技术最有信心、了解得最多?它们将这种能力名为“数字商”。
农业时代,知识积累的速度很慢,慢于人的年龄增长的速度,这意味着长辈天然比晚辈更有知识,天然拥有知识上的权威,天然可以充当晚辈的老师,这是前喻文化时代。工业时代,知识增长加速,晚辈拥有的知识未必比长辈少,进入了并喻文化时代。信息时代,以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催生了数据、信息和知识的大爆炸,晚辈拥有的知识可能超过长辈,知识传递方向开始出现大转折,在许多方面,长辈要向晚辈学习,人类正在进入后喻文化时代。
这样的现象比比皆是:孩子们常常无师自通、很熟练地掌握新的设备、技术和应用,学生们借助强有力的信息搜索工具等互联网应用,迅速自学或熟知以往必须课堂或教材才能学到的知识,固有的知识学习模式和教育体制由此面临巨大挑战。
“你在哪里?到哪里去?”
这些现象带给人们的思考刚刚开始。这些年,许多学者和专家提出了许许多多新的理论、观点和概念:
随着世界的巨变,原有的许多理论特别是应用性理论开始失效,迫切需要新的概念、新的观点和新的理论。但是,这些新冒出来的理论、观点和概念哪些可以成立、有效甚或“一统江湖”呢?不清楚。这是目前面临的理论困境。
这些现象带给人们的思考,指向许多根本性的问题,提出了很多带有根本性的新问题和新挑战:
• 什么是新的基础设施?新的基础设施将怎样形成和演变?
• 对商业模式的探讨是最近十多年最火的话题。为什么会有如此景象?商业模式和基础设施是什么关系?会沿袭规模化吗?
• 公司会怎样?科层制会怎样?公司其实只存在了几百年而已,不是从来就有,也不见得会永远存在下去。好比300年前对英国的大地主说“以后不会再有大地主了!”他们是不会相信的,但随着工业时代的到来,原来的大地主自然消失了。很多东西我们一生下来就有,便会以为会一直存在下去,但事实并非如此。
• 知识产权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但目前形态的知识产权存在的时间其实也很有限,知识产权还会以目前的形态存在下去吗?
• 业余一定不如专业?我们一直强调专业才能做得好,可是Uber让我们发现,业余的Uber司机的表现可能比专业的出租车司机的表现还好。
这是一个大变革的时代,必定面临很多的挑战和选择,经常很纠结,全世界都对Uber都很纠结,对互联网金融也很纠结,是赶紧投入新的领域?还是说对这个领域我们还是先看一看?但看一看可能就失去了机会,而匆忙进去也可能就垮掉了。
怎么办?处于时代的交汇点上的我们,对于两个永恒的根本性的问题——“你在哪里?到哪里去?”到了必须认真思考的时候了。
“未来存在于现在,只是不均匀地分布”
新技术带来的时代变化往往会相继两个过程:先是涌现,然后是扩展。
刚开始,新生事物很小很小,还在慢慢地萌芽和冒头。正如一位智者所说,“未来存在于现在,只是不均匀地分布。”新生事物刚出现时,可能只存在于某个犄角旮旯,人们甚至都没有注意和观察它。
我们这些人之所以比较坚定地追随互联网和电子商务,即便在2000年前后互联网泡沫破裂之时也没有散去,很大程度上是受了托夫勒《第三次浪潮》的影响。可以说,《第三次浪潮》打开了我们的眼界和想象,让我们坚信信息时代一定会到来,一定会对人类带来巨大的冲击。托夫勒是当今最具影响力的社会思想家之一,但他并不喜欢别人称他为“未来学家”,他说:我所谈论的都不是未来的事,而是今天正在发生的事,只是这些非主流的、很小的东西,绝大多数人都视而不见,或者认为只是一阵风,很快就会散去,而我相信它们代表未来。
一切都取决于你对今天的事情怎么看。电子商务也是如此,今天,中国电子商务规模已经很大了,2014年双11,天猫实现571亿的交易规模。这个交易规模非常大,大到什么程度呢?哪怕是像上海这样的城市,十一黄金周七天时间加在一起的全部销售额大概也就七八十亿。然而,双11的数据一开始并没有多少人关注,第一次双11的交易额才5000多万。5000多万是什么概念?苏北的沙集镇,去年双11一天仅仅一个东风村就卖了5000多万。
指数级增长
仅仅七八年前,与美国相比,中国的网络零售额还小得不行,完全不在一个量级。可是到了2013年,中国网络零售额超过了美国,成为世界第一。这个时代就是如此,指数级增长,超乎你想象的增长。
今年,最迟明年,阿里平台的网络零售额将超过沃尔玛全球。这是很令人震撼的事,也就是说,从2016年开始,世界上最大的零售平台将不在线下而在线上,不在美国而在中国。这是信息经济崛起的标志性事件。
指数级增长的曲线告诉我们:对于许多新事物为什么我们会看不上眼,因为它们刚开始的确很小很小。同理,Uber未来会怎样?不管现在怎么样,现在如何的小,我赌Uber一定会很好,我赌专车一定会成为主流。有点儿像上世纪90年代末,大家肯定都忘记了,福建曾经有人因为做IP电话被抓起来,现在看来那简直就是个笑话。之后不过两三年,连中国移动都开始做IP电话了。Uber也好,专车也好,我看不到这类创新模式不成为未来主流的理由,它对所有人都有好处,又能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唯一不好的就是冲击了一些过时的制度,冲击了一些落后的生产力。
新主体涌现:网商和电子商务平台
2010年,我第一次去苏北睢宁县的沙集镇,最让我震撼的场景是在一个农民的家里,在简陋的卧室里,一个30多岁的妇女一边抱着孩子,一边守着电脑,点鼠标,聊旺旺。什么叫融合?这就是融合:生活、工作和生意融合在一起。
在有的淘宝村,走在路上,你也许会听到旺旺“砰砰砰”的声音,这是因为一些网商安装了喇叭,声音很大,即使他们在做饭、做家务时也能知道网上有客户找,不会耽误生意。如果不去亲自看一看,不去亲自体验这样的场景,你是很难想象的。电子商务及互联网已经彻底改变了他们的生活、工作和生意方式。网商,作为一个新的群体已经崛起。这个新的群体的存在和崛起,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电子商务平台的出现,是平台创造了共享的环境和机会。
新模式涌现:C2B
工业时代的商业模式是先根据预测进行生产,再通过渠道把产品营销、销售或促销出去,即B2C模式。比如厂家根据预测(或者叫猜测)决定生产什么样、多少量的家具,或者什么样、多少量的衣服,然后再把它销售出去。这种做法有时很成功,有时不很成功,不很成功的就会导致大量库存和积压,服装行业就有大量库存和积压,据说平均每个中国人平均大约有10件衣服在各种仓库里,总数上百亿件。
完全根据客户需求进行个性化定制的C2B模式正在兴起,可喜的是,这些年C2B模式在家具、服装等一些领域已经被完全打通,出现了尚品宅配、红领和索菲亚等一批C2B模式的成功案例。
新生态涌现
在新主体、新模式的推动下,涌现出前所未有的以电子商务服务业为核心的新商业生态。毫不夸张地说,电子商务服务业的崛起是这些年电子商务发展中最重要的事件之一。
2014年,电子商务服务业总收入超过了12000亿,发展非常迅猛,超出预期。2007年前后,政府文件第一次提到了电子商务服务业,仅仅几年时间,电子商务服务业及其电子商务生态系统已经将方方面面都卷了进来。
新治理涌现:网规和网络化治理
淘宝最核心的价值之一是它的信用评价体系。淘宝有900万个卖家,4亿多消费者,每天有数以千万笔的交易,如此庞大的交易规模却又能如此有序,很大程度上靠的是网规,靠的是新的治理规则和制度体系。
以前人们判定信用的方式是1.0的,往往会有一个权威,这个权威很牛,似乎对每个机构的情况都能了如指掌,然后给每个机构贴个标签,五个A,或者四个A,等等。淘宝没法这么干,淘宝的规模太大,交易太频繁,淘宝采用的是2.0的方式,由每个消费者给卖家打分和评论,群众评价群众,由此形成一套新的信用评价体系。
工业时代,强调的是集中、权威和自上而下。如今,这套体系正在被颠覆为分布、群体智慧和自下而上,约束主要来自于互动和内在关系,而不是金字塔顶的权威。
这套体系颠覆了过去对治理规则的理解。不光是阿里巴巴,非常多的互联网公司都更加看重分布、群体智慧和自下而上,都在尝试新的治理机制。有国有企业曾问我如何做好互联网转型,我的回答是:要形成鼓励一线员工勇于尝试、不怕犯错的机制和环境,否则领导再着急也没用。
这套体系是进化出来的。淘宝以前也曾想制定一整套淘规则,甚至打算起名“淘宝宪法”,以此规范淘宝上的所有交易行为。但后来发现这根本行不通,因为我们面对的是非常复杂、动态演进且充满不确定性的系统,没有办法通过一套完备清晰的规则搞定一切行为。淘宝现在更多地是采用判例法,每个案例处理完之后会放进判例库里供后来者参考,许多网商也加入进来,对这些案例或判例进行评论,甚至参与评判。
扩展:电子商务刚刚开始
涌现之后是扩展,就像泉水涌出地面之后会四下蔓延一样。涌现很精彩,扩展的方向和机制也很丰富。“互联网+”就是扩展。
得益于电子商务的涌现和扩展,2014年中国快递包裹大约140亿件,已经超过美国,今年将达到200亿件,几乎是美国的两倍。支付也一样,支付宝已经是全球最大的,这些都是被电子商务带动起来的,是扩展的力量,是互联网+的力量。
扩展的过程也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十年前,许多人认为中国电子商务发展不起来,因为有“三座大山”:信用太差,物流太差,也没有网上支付。然而,凡以积极心态看这“三座大山”的人,都将其看做难得的机会,由此催生和成就了很多信用、物流和网上支付领域的成功公司和平台。
几年前还有人说中国的物流快递太差,与联邦快递相比差得太远。可是我很有信心,中国电子商务发展这么快,一定会产生中国的联邦快递,这一天已经不远了。凡参加过双11的人都能感觉到物流快递一年比一年好,物流快递服务水平增长的速度实际上比双11交易额增长的速度还快,堪称神速。
尽管有了近20年的成长,但电子商务刚刚开始,如果说电子商务有10步好走,现在才走了一两步而已。有人会说,电子商务和互联网已经发展到这么高的水平了,你怎么认为才刚刚开始呢?这就涉及到你的视野和想象力了。如果你只是把互联网当成买卖东西的渠道,那么电子商务占比确实不太低了。但如果你把互联网看成是对整个世界的彻底改造,那么这个改造才刚刚开始,还会出现很多很多令人惊奇和惊喜的东西。
想想看,仅仅两三年前,我们还不知道Uber。以前我们认为要打车的话,必须告诉司机我要去哪儿,如果不告诉司机我要去哪儿,司机会来吗?可是Uber告诉我们,司机不仅会来,而且来得很好。这些都在突破我们的视野和想象。
从链式控制到网状协同
电子商务带来整个流通业的变化,这种变化是根本性的。实际上,不仅在流通业,在组织架构、社会生活等一切领域都在发生很大的变化。诸多变化中,一个突出的特征是从链式控制到网状协同。
十多年前人们就认识到,电子商务及互联网是去中介化的。由于电子商务,许多中间商的确被去掉了。可是中间商去掉之后,是不是就只留下干巴巴的生产商和消费者呢?并不是。中间商消失的同时,出现了大量的服务商,如支付服务商、物流服务商、进销存服务商,等等,涌现出了各种各样的服务商,并形成了分布式网状协同的结构。
如果说中间商意味着串行处理或链式控制,那么服务商则意味着并行处理或网状协同,这极大地提高了商业效率。正是基于大量服务商的大规模并行处理,天猫才能应对双11那么巨量的交易,比如仅仅第一分钟就涌入上千万人,仅仅一天就实现数亿笔交易。这样的交易规模,串行处理或链式控制是无法应对的,是会挂掉的。
信息生产力崛起
站在更大的时空背景下,以上这些趋势、现象或特征都启示或预示着一个新的时代正在到来,一个真正的大时代正在到来,即从工业经济到信息经济,从工业社会到信息社会,从工业文明到信息文明的大转型。今天我们所感受到的很多矛盾、纠结、失控或者左右为难,都是拜时代转型所赐,都是“时代病”。
从经济角度看,最重要、最引人注目的是新的生产力——信息生产力的崛起。
农业时代,我们看到的是土地、农民和畜力等农业生产力;工业时代,我们看到了企业家、工人、能源、交通和机器等新的工业生产力;这个时代,我们正在看到新的生产力——信息生产力的崛起,涉及互联网、数据、IT企业和IT人员,等等。
信息生产力所带来的变化,以及推动信息经济发展的动力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新基础设施(云网端)、新要素(数据)和新结构(大规模协作)。
“+”在哪里?
“互联网+”固然重要,但是,把互联网“+”在什么地方更重要。
如果把互联网“+”在旁边,那只是把互联网当成工具,当成代替电话、传真或展会的工具,这是很初级的。如果把互联网“+”在前面,那是把互联网当成渠道,现在多数公司仍然只是把互联网当成渠道。
最应该做的是把互联网“+”在脚下,把互联网当作基础设施。互联网是一片新大陆,会孕育、催生和带来新的主体、新的模式、新的生态、新的治理模式和新的文明,这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是一个道理。
全世界做得最好的网络零售,都不是传统零售商转型做的。沃尔玛从1995年就开始做网络零售了,到现在做了20年,年销售额不过百亿美金量级,要知道沃尔玛全球交易额是4000多亿美金。你是在原有范式之下仅仅把互联网当成一个渠道呢?还是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新大陆创造出新的商业模式,做出新东西呢?
智能终端作为基础设施
未来,各种智能终端将数以百亿计,而且每个人的智能终端都可能是别人的基础设施的一部分。比如高德地图,就是通过其他司机的数据为你提供数据服务,而你也在为其他人提供数据服务,也是其他人的基础设施的一部分。
云网端将是未来的基础设施,你的智能手机、智能手环,家里的智能电视、智能空调、智能微波炉等等都会为其他人提供数据服务,成为其他人的基础设施的一部分。
数据的力量
数据流动起来,才会产生价值。互联网不仅产生数据,还让数据流动起来,移动互联网更是让数据随时随地产生和流动。
云计算是为处理巨量数据而产生的,阿里云是为应对淘宝、支付宝以及阿里巴巴B2B平台上快速增长的巨量交易而产生的。数据的商业价值日益凸显,催生了新的商业模式,Uber和网约车就是这样的新商业模式。
去年双11之前,很多物流快递公司都会收到菜鸟网络发布的“雷达预警”,即对各条线路的包裹量的预测,事后证明这些预测的准确度高达90%以上。大家可能注意到了,最新的支付宝可以不设开机密码或手势,并承诺百万赔偿保障,这是因为支付宝可以记录你千奇百怪的操作习惯,数据化识别你的个人特征,一旦发现不是本人操作,即会准确识别并限制其支付宝操作。
数据的力量刚刚开始显现,这些还只是很微小、很初步的应用。
共享及新商业模式凸显
基于云网端的新基础设施和数据大大降低了协作和共享的成本,大大拓展了市场规模,大大提高了协作和共享的收益,从而使大规模协作和共享成为可能。
互联网条件下,交易成本大大降低,边际成本接近于零,使一些原本不经济、不盈利或不可能的商业模式成为可能。市场规模极大扩展,不断突破时空限制。随着交易成本进一步降低,市场规模进一步扩大,还会涌现出更多、更丰富的新商业模式。打个比方,交易成本降低就像海水退下去,海底的世界就会显现出来,但海底的世界原本就有,只是之前由于水位太高看不见。
新技术赋能
所有这一切,核心是新技术赋能。
每项新技术都会赋予人新的能力,但每个人接受赋能的可能性却很不一样。世界很公平,总会有一些原本很弱小的个人或群体,乐于拥抱新技术,通过新技术赋能在新时代快速崛起。相反,越是大块头的公司,越是功成名就的人,越是既得利益者,越不大愿意接受新的东西,越难以被新技术赋能。最典型的案例是柯达,柯达自己发明了数码照相技术,最后却生生地被别的数码相机公司干掉了。
边缘革命2.0
这场互联网变革被称为边缘革命2.0。边缘革命1.0是三十年前同样由农村、边陲小镇(如深圳)和个体户等边缘地带和边缘力量引发的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从封闭到开放的变革。互联网是一片新大陆,但率先进入新大陆的往往是边缘力量。十多年来,正是民营企业、小企业和网民这样的边缘力量推动了互联网、电子商务和新经济发展,迄今为止互联网行业依然是民营化、市场化程度最高的行业。
我相信,在对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影响的深度和广度上,十多年前开始的这场以互联网变革为核心的边缘革命2.0,超过三十年多前开始的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边缘革命1.0。
技术创新或迟或早都会引发商业创新,商业创新又会引发社会创新。现在已经到了从商业创新到社会创新的新阶段。为什么现在大家都在谈论互联网、谈论电子商务?因为互联网和电子商务已经走出互联网行业、电子商务行业,走出自己的小世界,开始扩展和影响到整个社会、生活、制度乃至文化,引发这个时代的社会创新。走完这一波的技术创新、商业创新和社会创新,又会迎来下一波技术创新、商业创新和社会创新。
体用合一
谈互联网,不仅是谈某些产品和服务,不仅是谈做什么,更多的是谈怎么做、用什么方式做、用什么理念做、用什么组织架构做、用什么文化做,以及在什么基础设施上做,等等,总之是一整套“体用合一”“道术合一”的东西。
这也是为什么有些公司做互联网会做得很别扭、很纠结、很四不像,那是因为他们“穿西装戴瓜皮帽”,体用分离,道术不合,没有进行整体的系统性变革。
眼界和想象
身处这样的大时代,最需要的是眼界和想象。
新技术正在解构和重构当下世界,面向未来必须拓展视野。如果现在不去极大地拓展和想象,等到未来到来之时,就会彻底失去先机甚至一切机会。
不少互联网公司推荐员工看《三体》,为什么?因为《三体》能够拓展你的视野和想象,让你知道人类想象的时间和空间尺度可以大到什么程度。想象力非常伟大,人类就是一个想象的共同体,没有想象就没有人类,更没有人类的今天。
“三个世界”与“井底之蛙”
在我看来,人同时拥有三个世界。但就像一只“井底之蛙”,往往被自己的认知局限在极其狭小的感知或认知世界里。
人们总说眼见为实,可是你能看到、听到及感知到的其实只是这个世界中非常少的一点点,说无限少也不为过。
为什么多元化组织更具有创新力?因为就像不同井里的青蛙,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感知,相互交流加总起来就能感知到更大的世界,拥有更大的视野。世界比我们感知和想象的大得多太多太多,但我们却被束缚住,不仅被有限的感知束缚,更被有限的认知和知识束缚——只看到也只愿意看到自己愿意看到的东西。
跳出束缚
必须突破和跳出束缚。长期以来,我们接受了太多诸如单一、统一、集体、量化以及二元思维的影响,如今这些所谓的正统理念、“金科玉律”正在被打破或质疑,正在激活它们的对立面。比“对”与“错”更重要的,是对“对”与“错”的包容,是多样化。我特别赞同段永朝常说的一句话:“你是对的,但是不够。”
如果仅从今天的角度看明天,仅基于今天的资源、流程、组织和理念去考虑明天,那很容易被今天的东西束缚住,结果往往只是在今天的基础上做些微小改进。如果你能跳出束缚,以更大的想象打破既有范式,以对后天的想象重构明天,情况就会大不一样。
复杂世界
世界原本就是又大又复杂的,只是互联网让世界的复杂性显现了出来。完美而均衡的世界并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复杂性增长和混沌边缘的繁荣。
复杂思维
信息时代的范式转换
*本文整理自2015年8月1日在复旦哲学大会的演讲记录,原载于微信公众号“梁春晓”(ID:liangchunxi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