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 | 福建建瓯:“宅改”加足马力,释放乡村动能
- 发布时间:2022-04-15
- 来源:
- 大 中 小
- 打印
4月12日,人民日报客户端福建频道以《福建建瓯:“宅改”加足马力,释放乡村动能》为题,深度报道福建省建瓯市宅基地改革工作。建瓯市宅基地改革项目由6165cc金沙总站提供技术支持,旨在摸清建瓯市除城区4个街道以外的14个乡镇的农村宅基地基础信息。6165cc金沙总站利用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成果,进行前期数据清洗、甄别、整合,完善调查工具(宅基地摸底调查表、调查工作地图、摸底调查app),开展宅基地专项调查,全面摸清建瓯市辖区内宅基地规模、布局、权属、利用状况等基础信息,建立农村宅基地数据库,编制农村宅基地数据台账和利用现状图件,以宗地为基本单位开展宅基地属性信息补充调查和空间信息采集,形成农村宅基地管理基础信息库,为深化建瓯市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提供数据支撑。同时,因地制宜逐步将成果导入县级农村宅基地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宅基地数字化管理。
全文如下
春风吹得万物生。4月11日,建瓯市宅基地改革工作动力十足,目前全市207个宅基地改革村中,有140个村已全面完成调查摸底工作。
作为福建省面积最大、闽北人口最多的县级市,建瓯总面积4233平方公里,乡村人口37.2万人、比重68.2%,又是笋竹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全国重点茶业产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等,农业优势明显。但摆在农业大市建瓯面前的,是一户多宅、超面积建设、私下流转等历史遗留问题。
2020年9月以来,建瓯市以第二批全国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为契机,坚持农民主体地位不动摇,先试先行探索可复制、能推广、惠民生的宅改经验,激活“沉睡资产”,激发乡村振兴新活力,探索打造宅基地制度改革的“山区范本”。
“三个融合” 多点发力改革
“我在村里做过多年土地管理员,对每家每户情况都比较了解,也能和村民更好地沟通。”吉阳镇黄富村村民理事会成员张之金说,他带着“技术员”入户,两个月内就收集到所有近千张表格信息。
张之金口中的“技术员”,是建瓯市为推进宅改工作、融合市镇村三级力量所组建的“五员”队伍中的一员,根据分工不同,还有“调配员”“指导员”“突击员”“作战员”。
对于敏感程度高、难度系数大的农村改革工作,“兵力”组成事关改革成功与否。因此,建瓯在全市范围内选派熟悉基层情况、农村工作经验丰富的业务骨干,组建2500余人的宅改“五员队伍”,下沉一线,驻点攻坚。同时组建村民理事会454个、理事会成员3520人,成立由领导干部、宅改专家、业务骨干、法律顾问、第三方团队等组成的“专家团队”,推进流程、制度设计,会商解决宅改一线疑难问题。
数据融合。建瓯市投入450万元,运用5G技术,率先在全省建设集资源、技术、管理于一体的“三农”智慧农业云平台,下设农村宅基地信息管理、土地确权综合管理、土地流转抵押等13个子系统,全面对接省农业系统各项涉农监控数据。通过大数据平台,完成了84943宗农村宅基地摸底数据系统录入,责成相关部门整治未审批在建或超标准建设农房365宗,打击顶风违法乱建行为69宗。
程序融合。从“五个维度”优化工作程序,全面启动调查摸底工作。即:一维平面上,率先在全国制定一份规范的《宅基地摸底调查表》,促进规范摸底;二维横轴上,建立一个定期会商机制,规范工作标准和尺度;三维纵轴上,组建一支团队,实施兵团作战,提高时效;四维立面上,运用“一项技术”,叠加手机app、住宅地籍图、户籍信息、卫星遥感、无人机等,确保村不漏房、房不漏户;五维组网,制定一份入户合同书,规范入户流程,确保工作客观真实性。
集成运行 全域统筹推进
改革欲立,规划先行。长期以来,农村由于缺乏规划引导产生了无序布局,由于缺乏制度约束、机制创新导致改革难以推进。为此,建瓯抓好顶层设计,全域统筹、集成化运行,逐步形成了实用的规划、长效的制度机制,推进改革行稳致远。
规划集成编制。结合国土空间规划,分别按照城郊融合型、集镇拓展型、聚集提升型、田园康养型等多种类型进行规划,盯紧项目策划、招商、审批、建设等环节,有效盘活宅基地资源,走出各自宅改特色路线。当前,已完成67个试点村庄规划和平面整治图。
制度设计上,采取自下而上、律师参与、专家把关的方法,全面梳理归纳不同历史阶段形成“一户多宅”“超面积建设”等各类历史遗留问题,积极探索宅基地“三权分置”的改革路径,初步形成《农村宅基地有偿使用、流转和退出暂行办法(试行)》等19项制度设计框架,依据制度化解历史遗留问题210宗。
其中也涌现出一批创新典型。建瓯市迪口镇探索推行“宅改票”信用制度,由村集体信用背书,对闲置土地资源建档留底、“一宅一票”管理,实现期票化、证券化,具有可继承、交易、变现、抵押等权能,打消村民心中疑虑。
去年4月29日,迪口镇首批“宅票”颁发仪式在可建村举行。“农民提出申请后,由村级组织明确宅基地四至边界、丈量宅基地面积,进行认定,并在本村公示,无异议后颁发‘宅票’。”该镇宅改办主任张苏文介绍。
“针对村里要回收空闲宅基地和农民不理解之间的矛盾,我们通过发放‘宅票’,回收农民的空闲宅基地,用于村庄规划或产业发展。我们在‘宅票’上加盖村委会和宅改理事会的公章,相当于开出了一张期票。”张苏文说,农民可以通过抵扣、出售、入股、流转等方式盘活这一资产。依托“宅票”建立起信用机制,从而打消农民对宅改政策的疑虑,加快推进试点工作。
目前,建瓯已发出21张“宅票”、涉及村民21户、面积达3600㎡。
盘活资产 唤醒沉睡资源
适度放活宅基地适用权,既能破除城乡“要素制约”问题,又符合农民期待,有利于激发乡村振兴活力。建瓯结合实际,先试先行探索资源、资产、资本利用模式,集聚农村发展要素。
建瓯市全面盘点有价值的闲置资源,探索建立“三农智慧”云平台交易中心,实行平台入市流转交易,畅通资源转化的渠道。构建申请、审批、使用、管理等全链条服务机制,创建乡镇宅基地审批及不动产登记“联合窗口”,推出“五个一”优质便民服务流程,通过“一窗受理、一网通办”,简化规范审批流程,提高行政审批效率,目前已完成建房审批327宗。
宅改的目的是要盘活闲置土地资源,让农民从土地上实实在在获利。顺阳乡际下村九仙画苑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际下村将公寓居住权置换宅基地使用权,将闲置的土地资源打造成村级画苑。结合周边的九仙山、漂流等旅游资源,周围一片宅基地将全部作为村里发展研学、乡村旅游等产业的住宿补充,既能美化乡村,更能带动农民致富、农村发展。
顺阳乡副乡长赖浩华告诉记者,际下村将闲置宅基地流转给村合作社,实施民宿、餐饮经营项目,目前已流转农房7处,流转宅基地使用权1000余平方米。
按照“指标平衡、资产置换、有偿退出、流转交易”模式,建瓯探索农村宅基地使用权出租、抵押、入股、继承、转让、互换、联建联营的实现机制,盘活资产流转,全市可释放5157宗、1172亩闲置宅基地和3000多亩可交易集体建设用地。
在建瓯,普遍存在农民生产生活相分离的情况。偏远的农村宅基地,对农民来讲经济价值不大,居住功能不强。因此,建瓯市于去年底出台了《建瓯市乡村人口进城购房优惠实施办法》,投入补贴资金2000万元,对自愿退出宅基地的农民实行进城购房优惠政策,切实让利于农民。
引入金融活水。与农商银行合作推出“乡村振兴·宅改贷”项目,采用信用、保证、抵押、质押、组合担保等方式,贷款最高授信可达1000万元,有效保障宅基地收储、流转、建房、基础设施建设、乡村产业发展等资金需求,为盘活农村闲置宅基地和农房注入一池金融活水,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目前,发放“宅改贷”40户,金额达646万元。